點擊量:發布:2022/12/21來源:黨委宣傳部
本期[近圣賢 好讀書]欄目,我們邀請兩位歷史研究學者——歷史文化學院王京傳教授、孫曉光教授,推薦他們心中的好書。
歷史文化學院 王京傳教授 推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蘇秉琦先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是考古學中國化、考古學“中國學派”的開拓者。蘇先生先后任職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經歷了中國考古學從初創到開拓、成熟的全過程,開創了新中國考古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為中國考古學的過去百年歷程乃至未來持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推薦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我們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根源于“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吨袊拿髌鹪葱绿健芬粫罁袊匾脊虐l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縱向維度大視野回答了中國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問題,橫向維度廣視角闡釋了“滿天星斗”式的中國文明起源格局、面向海洋和內陸兩個板塊的“中原、東方、南方、北方、東南、西南”中國文明發展六大區系。本書所提出的古代社會演進的古文化-古城-古國“三階段”、國家形成的古國-方國-帝國“三部曲”、文明起源的原生型-次生型-續生型“三模式”,對今天我們解讀“中華民族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答案。
寄語學子:年輕人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青年學子是全社會樹立文化自信的未來引擎。青年學子要成為時代之人、國家之才,不僅要術業專攻,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心懷國家、心系民族。“認清了5000年,我們就會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是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導。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理解文化,堅定信念,擁抱未來,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歷史、閱讀史書、知古鑒今。
歷史文化學院 孫曉光教授 推薦《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
(英)阿諾德?湯因比:《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晏可佳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以往的文明定義相比有自身的特色,其文明觀更具有包容性、創新性,強調文化的多元性。他主張文明才是歷史研究的單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現象,解釋文明的興哀。湯因比還從宏觀角度對人類歷史與文明進行廣泛而深刻的探討,又以超凡的敘史才能,以歷史學家的視野對人類歷史與文明進行細致的描述。
推薦語: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的今天,他的智慧和關切依然會讓我們掩卷深思。
湯因比認為歷史學家的職業,無論怎樣理解,是糾正自我中心的一種嘗試,自我中心不僅是人類,而且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具有的一種內在限制和缺陷。歷史學家有意識地和謹慎地設法使他的視角背離一種生物而本能形成的自我中心觀點,從而進入歷史學家的職業視角。湯因比認為,可以推測,儒學仍然決定性地塑造著中國人民的生活。儒學在這個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一直獲得了優秀知識分子持久的忠誠,盡管不時有外國的和理論上不相容的生活方式。但迄今為止,即使大眾發生暫時的動搖而離開儒學,儒學總是在最后又重新獲得對他們的支配。
寄語學子:大學生經常會提出一個問題:想讀的書非常多,但時間又是有限的,怎么辦?在信息化時代,我們不可能做到“竭澤而漁”,只會感到“望洋興嘆”。為此,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根據自身研究領域以及興趣,做到“量力而行”,讀經典著作、讀傳世名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湯因比的《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既是經典著作,大學生應該認真研讀。
【贈書提示】曲阜新華書店將向大家送出兩位老師推薦的《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歷史學家的宗教觀》各5本,有意者請在曲阜師范大學微信評論區留言,贈書請于新學期開學領取。
發布:曲阜師大新聞中心
欄目主持人:孫琪
責編:李文振
終審:劉永禮